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从被进口货吊打,到让欧洲恐惧,国产医疗器械如何逆势崛起?

时间:2023-3-21 8:22:49点击:

2022年,何祚庥院士和他的夫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二老提到: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美国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就比如去医院看病,所用的医疗设备,95%都是进口的,而且这些设备用的,全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咱们的贡献是0,创新全在国外。



两位老人的话对不对呢?8年前,大体是这样,但现在咱们赶上来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过去国产医疗器械发展艰难,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奋起直追,夺回失地的?



2003年的7月13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SARS在全球的确诊和疑似病例,均不再增长,疫情正式宣告结束。



巧合的是,当天下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邀请了全国多家最知名的厂商,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抗“非典”座谈会,国家发改委、药监局的领导也来了。



但万万没想到,开会没多久,局势就失控了。沈阳东软、北京万东、深圳安科、迈瑞等20多家企业,突然联手发难,矛头直指进口厂家,在会上列举了他们的“八大罪状”。



这场行业顶级会议,一下子成了控诉大会。



群情激愤之下,“八大罪状””被列入会议纪要,各大公司的代表都签了字,形成正式文件之后,呈交给了相关部门。



这些厂家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取消进口器械的“超国民待遇”,因为当时对国产器械的种种歧视,已经让很多厂家活不下去了。



当时咱们穷,全国总共只有700多台磁共振,17.5万家医疗机构,60%用的还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



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了2001年,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70亿,而且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当时很多国外巨头研判,虽然目前的需求不大,但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谁抓住了中国,谁就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一下子全冲进来了。



一时间,进口医疗器械凭借强大的技术,完善的服务,快速抢占了中国市场,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



根据万方数据当年的调查,2002年,在CT市场,通用电气(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拿掉了80%的市场份额,这三家被并称为”GPS”,在未来20年里,它们是国产厂家最强劲的对手。磁共振进口占了90%,其他细分种类也在80%以上,检验仪器领域,只有迈瑞一家在苦苦支撑,艰难拿下了14%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我们确实技不如人,在精确度、可靠性上全面落后于这些巨头。当时各方估计,我们至少落后10-15年。



但更要命的是,对国产厂家全方位的歧视,极大地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以至于连追赶的机会都没有。



八大罪状里,有一条,是进口税收政策。



当时规定(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被用作科研和教学的进口器械,可免征6%的进口关税和17%的增值税,本意是降低科研教学成本,结果被国内的机构钻了空子,2002年进口的磁共振成像系统,70%是以这个名义进来的,一下子就削弱了国产厂家的价格优势。



而且外国公司还能提供低息贷款,以地方财政作为担保,国产品牌却没有这些buff。



还有一条,是双重收费标准。也就是说,用进口和国产仪器做检查,价格是不一样的,进口仪器的收费,通常是国内产品的1.5-2倍,有的甚至高出七倍。比如按照当年北方某市的收费标准,磁共振,国产仪器检查一次收费630元,而进口仪器收费945元,所以各大医院也倾向于采购进口设备。



在进口与国产设备的竞争中,这些大医院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死是活全看它们,因为它们掌控着采购权。



当时的采购政策比较宽松,如果医院自筹经费购买设备,那没有任何限制,想买谁家的你自己说了算。如果需要财政拨款,也不难,只需要填几份文件,去卫生局申报,然后招标就行。



所以医院就成了“销售垄断单位”,里面有巨大的寻租空间。当时很多进口厂家的国内代理就提到过,关键是院长和设备科,搞定了这两个,事就好办了。



外国厂商为了拿下订单,通常有这么几个套路。



首先,为各种学术与培训会议,提供巨额赞助,金额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有的还以出国考察为名,提供免费旅游。国内厂家利润微薄,根本拿不出这些钱来。当年一个国产企业的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的记者说道,我们知道,拿少了人家看不起,索性就不去了,当然,招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用去了。



套路二,外国厂商的代理,会为决策者提供巨额回扣,这在行业内是公开的秘密。2014年,《上海企业》杂志曾透露,代理商给医院负责人的返点,在20%左右。



我举个例子,2019年,西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原院长,柴多被查。调查发现,S厂国内的代理商,为了拿到彩超机的尾款,多次向其行贿20万余元。在帮助S厂拿下牙椅的中标之后,代理商又邀请柴院长,去珠海看飞机去了,期间又给他一个装满30万的水果箱。



不知道柴院长在珠海航展上,看到新型歼10呼啸长空的时候,他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就是这极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给成千上万,辛苦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抹了黑,他们有多累,咱们都知道。



美国司法部曾披露,2001到2007年,S厂共向中国5家医院行贿共计1440万元。



2015年,有消息传出,国家工商总局将对S厂的贿赂行为进行调查,涉及医院多达1000多家,当即引发了行业震动。后来虽然证明这是谣言,但民间对进口厂商的不满,可见一斑。



当时很多业内人士就指出,跨国公司对高端医疗器械的垄断,各级代理商的层层加价和巨额回扣,导致检查费用高企,这也成了国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办法,人家的货更硬,东西贵返点高,而且医院用了名气更大,怎么破?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还有招标吗?咱们的东西有性价比,可以凭实力说话啊。



招标的操作空间那就大了,有时候改一个参数,就能做到精准投喂,这就是进口厂商的第三个套路。《中国经营报》曾报道,2001年,在一次血小板保存箱的招标中,国内实力最强的厂家,竟然输给了一个刚进入中国的美国品牌,价格是4万元,比国产高出一倍。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在招标书上,医院对温度显示有明确要求,要用指针显示盘,只有美国厂家用的是这个,而国产厂商用的是更先进的数字显示盘,结果却落选了。这家企业的女负责人在谈到这个事时,泣不成声。



而更多的时候,连玩猫腻都不用玩,招标书上会直接写明,只采购进口设备,明目张胆地搞国产歧视。



当年联影的一个女销售,在拜访一家三甲医院时,院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道:姑娘,还是干点正经事吧,在国产公司做,没前途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厂家的生存越发艰难。当时很多业内人士呼吁,不能再走低价路线了,必须提高投入,不断创新。“创新”也是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这些人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有市场、有利润,厂家就是把房子卖了,他也会主动创新的,还用的着社会呼吁吗?



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本就技不如人,结果连机会都不给,国产厂家利润微薄,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苟活,研发费用只能占到营收的2-3%,外国大厂一般在9%左右,已经成了一个低价低端的死循环,怎么创新?又拿什么和人家去竞争?



所以2003年的控诉大会之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依然被进口厂商把持。虽然市场规模从2001年的174亿,飙升到2013年的2120亿,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但80%的CT、90%的磁共振成像、超声仪器和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器,全是进口的(《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状况蓝皮书》),整整11年过去了,毫无改变。



当时一些媒体人无奈地写道,增长这么快,肥水却都留了外人田。



直到2014年,转机终于出现了。这一年,国内开始全面拨乱反正,集中出台了各种利好政策,全力扶持国产厂商。



2014年2月,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出炉,通过简政放权,降低了国内厂家的研发成本。



5月,国家卫计委整了个大活,开始遴选优质的国产医疗设备。就针对三大类产品,台式彩超诊断仪、数字化X光机(DR)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准备先从中档设备入手,逐步进行国产替代。



经过整整一年的筛选,迈瑞、东软、联影、万东等27家企业的96个产品,进入了优秀产品目录。有了这个目录,就可以要求国内的医院优先使用国货。



这次遴选,被行业称为“去GPS”的标志性事件,众多厂家表示,春天终于来了。



同年8月,卫计委和工信部宣布,将重点推进三甲医院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并奖励那些主动使用国货的医院。



这些针对国内医院的政策,真正抓住了要害,从根源上解决了对国产厂家的歧视。



进入2015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先是将高端医疗器械,列入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成为重点扶持的10大产业之一,之后又陆续出台了18个政策,支持国货。



经过两年的整顿,市场有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厂家表示,以前我们去医院,基本都是吃闭门羹,现在人家居然主动来找我们了。



一连串重磅政策的落地,引发了市场上的强烈反应,很多人意识到,医疗器械的局面终于打开了,这是块巨大的蓝海,大有可为,于是很多家电巨头也纷纷入场。



在行业内部,资本市场也开始繁荣,大规模的并购出现了,比如鱼跃,并购了万东和上海医疗器械,市场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小巨头们开始冒头。



近几年,对国产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依然不减。



202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文(《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明确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要求,其中137种全部使用国产,12种75%使用国产,24种50%,5种25%,各省也开始试水医疗器械集中采购。



2022年,财政部再下文,规定各省的公立医疗机构,如果要采购进口医疗器械,需要集中审核,进一步收紧了进口设备的口子。



经过8年的全面拨乱反正,国产医疗器械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首先,家用医疗器械,比如血压仪、制氧机等等,已经是国产的天下了,质量一点不比国外的差。抢过制氧机的人,应该都有感触,国产制氧机不仅好看,价格更是只有国外货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抢到最后,剩下的都是国外那些又丑又贵的。这要放在以前,咱们只能八千一万地掏。



医用医疗器械也有了惊人的变化,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按销售数量计算,2015-2020年,DR(数字化X射线机)、监护设备、除颤仪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90%,75%和55%,万东(DR)和迈瑞(监护仪器),击败了飞利浦和西门子,位列第一。



高值耗材方面,国产化率也有了质的提升,比如冠脉支架,75%已经国产化了。2020年实行了国家集采之后,单个价格从1.3万,猛降到今天700多一个。如果没有微创医疗等国产厂家的崛起,单靠进口,神仙也降不下来。



那么重点说说最难的高端医疗器械,比如CT、磁共振。



根据2022年全国CT公开招标采购数据(数据来源:医招采平台、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从销售数量上来看,联影超过GPS,位列第一,东软的表现也不错,排第四。



即使以64排以上CT的销量来看,联影也拿下了19%的份额,不再是GPS三家独大。



再说说磁共振(MRI),按销量统计,2021年国内1.5T 磁共振中,联影位列第二,和通用毫厘之间。



3.0T中,联影落后于GPS,位列第四,但占比已经上升到17.23%,非常不错了,而且现在已经推出了5.0T的高端新产品。



现在很多人都说,95%的高端医疗器械是进口的,按照这几年的新数据来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已经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开始加速国产替代。



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除了政策给力,市场需求巨大,还有上游技术的全方位提升,比如金属与复合材料、精密加工等等。所以这不是医疗行业的单点突破,而是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带来的红利。



平心而论,因为起步晚,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和GPS这些巨头相比,在很多技术指标上还有差距,这个咱们要认,但肯定追的上,而且现在已经把价格打下来了。这两年集采之后,有的国产厂家1.5T的磁共振,中标价格竟然不足300万,过去都卖2000多万。



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我们的厂家也开始和欧美公司竞争,以至于欧洲的一些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撰文抱怨,说中国这么做坏了规矩,威胁到了全欧洲76万从业者的生计,公开呼吁去WTO告我们。



告状要是有用的话,我们还玩命搞芯片干什么?



可以预见,在未来,医疗器械对中国的发展会越来越重要。



首先,它的体量太大,对经济有极强的拉动作用。



2022年,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高达9582亿人民币(罗兰贝格《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今年铁定破万亿。



而且因为过去欠账太多,发展潜力惊人。拿磁共振(MRI)举例,中国的人均保有量,最乐观的数据是9.7台/百万人,日美韩是咱们的3到5倍(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中国磁共振成像系统(MR)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其他仪器比如PET-CT也是一样。



考虑到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以及价格下来之后,基层医院释放的巨大需求,业内估计,医疗器械还会保持高速增长,按照这个节奏,用不了几年就能翻倍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2年全国的汽车类零售额是4.58万亿,这几年的增速放缓,还不到4%,去年更是只有0.7%。



这一两万亿的巨大市场,对中国实现内外双循环战略来说,太重要了,更别说以后出口带来的巨大收益,物美价廉的东西,谁不想要?



另外,医疗器械国产化,对国家安全和老百姓的健康来说,也至关重要。我举个例子,去年青岛的一个三甲医院,进口的磁共振坏了,配件进不来,四五个月都做不了检查。现在的国际局势风云诡谲,万一哪天,我们和大毛一样被制裁了,东西都进不来,那这病还看不看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怎么办?



所以,不管是从经济收益,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医疗器械全面国产化是必然选择。



而国产医疗器械过去之所以起不来,根本原因不是物理学落后,更不是中国人不会创新,而是信心不足,市场根本不给机会。



难道只有医疗器械是这样吗?过去我们搞涡扇发动机、高铁、新能源汽车、光伏,还有今天的芯片,哪一次不是一堆人冷嘲热讽,哪个产品咱们搞不了,哪个就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旦突破了,再找下一个行业,让它被动登基。



所以信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太重要了。



有些人一听到“厉害了我的国”这类话,就受不了,要泼冷水,说差距还很大,别盲目自信什么的。



如果这么说,是为了让我们保持清醒,知耻而后勇的话,我双手赞成,我相信两位老人也是这么想的。



但据我的观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这样,这么说其实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单纯为了打击我们的民族自信,第二个,是为了保持心中“中国就是落后”的原有认知,因为一旦承认时代变了,对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是一波巨大的打击,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很多心理脆弱的人是承受不住的,他们拼命说中国依然落后,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确实,我们的国,并不是样样都厉害,但落后是不怕的,有实力能追上来,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正在通过实干,让我们的国,变得越来越厉害,该超,一定会超的,你泼不泼冷水,无所谓的。

上一篇:中国现代医疗器械监管的发展历史

下一篇:如何做好医疗器械的第二增长曲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