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联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原未来医生总裁马丁,出任医联集团的副总裁,分管未来医生事业部;原未来医生COO徐琳离开集团自主创业,不过仍担任集团的高级顾问。
王仕锐在2014年创立医联并担任CEO,主营互联网医院。2016年,医联与腾讯、基汇资本、红杉中国合资成立企鹅医生,该公司在两年后与杏仁医生合并为“企鹅杏仁”,2021年品牌升级为“未来医生”,在此期间,王仕锐一直担任未来医生的CEO。
并入医联集团后,未来医生成为医联集团的一个事业部,其品牌继续保留。至此,“80后”王仕锐,将多年以来经营的两家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公司,统合到了一起。
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的互联网医疗,入局者经营模式各异。在经历组织架构调整与合并后,医联将如何继续探索自己的模式?
对于这次合并消息,未来医生内部员工并不感到意外。一位原未来医生员工告诉《财经·大健康》,即使在合并前,医联和未来医生之间的业务沟通交流也一直存在,“比如未来医生方面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事务,医联的人会去参与,在资源上支持一下”。
“我们是上下楼的关系,在北京的办公地点我们在22楼,未来医生在18楼。”医联一位员工此前曾这样描述。
医联从成都起家,目前是北京、成都双总部。企鹅医生和杏仁医生在2018年合并为“企鹅杏仁”,团队多数人在上海,后来改名为“未来医生”,旗下有多家诊所,主要分布在成都、深圳,北京原本有全科诊所,后来改为眼科专科诊所,至今在经营中。
王仕锐作为CEO,过往7年多统筹着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多地的互联网医疗生意。
图/pixabay
此次并入医联的未来医生,曾在2019年获得2.5亿美元融资,当时整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在合并之前,医联在2020年完成E轮融资,接近医联的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此轮融资完成时并未对外披露,只出现在出资公司的财报中。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在2020年年报中披露,以约5.14亿美元向医联出资,出资完成后,拥有13.09%权益。以此推算,2020年的医联,估值约为40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质疑医联在经历几次人事变动后,可用资金不足。医联集团内部人士此前曾对此予以否认,并表示人事及组织架构调整已经完成,新一轮融资后,能更好支撑战略落地,聚焦资源协同发力。
据医联官网信息显示,完成E轮融资后,医联的业务继续拓展,与金域医学、全景医学等企业达成合作,并在医学领域继续进行学科建设。
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对诊所及手术中心的需求是无法绕开的。尤其是当线上的医生要给患者提供线下医疗服务或者做手术时,需要依托线下医疗机构。
从2018年开始,国家卫健委要求不允许办虚拟的互联网医院,一定要以实体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未来医生并入后,医联的线下机构版图纳入了更多实体诊所。
根据艾媒行业报告测算,合并后,医联集团拥有超过140万注册医生,有70多家线下门店,包括全科诊所、专科诊所、手术中心和企业医务室等,覆盖16个城市;线上超过20个科室,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等。
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超过1600家。新冠疫情令互联网医疗行业扩容,随后,行业发展规范被重新强调。
互联网医疗从2013年前后进入大众视野,彼时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明确,随后,围绕挂号、慢病管理等“刚需”,迅速催生出多个平台,百度、平安等企业参与其中,经历过2017年左右的行业低谷后,上市、融资、合并,疫情中再度成为投资追捧的方向。
有行业资深人士以“半放半收”形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律,先火一段时间,出现问题了收一收,一张一弛,企业有螺旋前进的可能性。
2021年10月26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意见反馈已经截止。
该《细则》提出,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者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者出现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的医师应当立即终止网上诊疗,引导患者到线下的医疗机构就诊。
《细则》的发布,引发互联网医疗行业入局者的焦虑,各家纷纷将自身业务一一比对细则的监管条款,生怕成为被监管的对象。从业者们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在上述框架下,线上医疗的功能,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而。
图/pixabay
基于此,互联网医疗公司,从医疗概念出发,开始重申自己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而非“卖药”属性。
当下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社科院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看来,从机制上,线上医疗也要实现医、药分开,这与线下医疗的逻辑是一致的。在医疗领域,始终要解决和防范的问题就是医、药之间的过紧,医生出于经济利益驱动而开药,引起不合理用药,危害患者利益。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方式,比如互联网医疗、药品销售分为两个结算体系,总之不能让药品销售的利益与医生的医疗服务直接挂钩。
至于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陈秋霖告诉《财经·大健康》,怎么能够真正让患者愿意为线上的医疗服务买单,提高患者的支付意愿,是这个行业需要突破的问题,而不是说,既然患者不愿付费,那就卖药赚钱。“我们期待的是,能够慢慢培养患者为医疗服务付费。长期看,如果互联网医疗总是靠卖药来支撑的话,那本质上还是以药养医的模式再现,这并不可取。”
面对新的监管细则,合并后的医联集团,历经数次内部整合及品牌调整后,如何在非公医疗领域里继续做大?这考验公司对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建构能力。
《财经·大健康》记者从医联集团内部了解到,合并后该集团认同的业务发展方向是严肃医疗。该集团高管的理念是,回归医疗本质会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趋势。
王仕锐是医科背景出身,毕业于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硕博八年连读,一向看重疾病诊疗。在他看来,互联网医疗公司应该朝着服务模式更深、技术门槛更高、整合难度更大去挖掘,希望实现疾病的全流程管理。
因此,从业务层面上,合并后的医联集团仍关注医、患双方:给医生提供专业的管理患者的工具,另一方面,患者用较短时间获得相匹配的诊疗,着眼于“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四个环节的效率问题。
合并以后,医联的线上用户有望使用未来医生诊所的服务,比如去当地的未来医生诊所进行血液、影像等项目的检验检测,以及血液透析、取药。医联集团人士透露,其目标在于实现线上线下的服务闭环。
医联集团的内部统筹还包括,未来医生诊所的患者,将直接被纳入医联的患者院外管理体系,借助医联的学科建设优势和疾病管理体系,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和随访。
图/pixabay
患者看病就医的过程中,问诊、做检查检验的环节不可或缺,这也决定了互联网医疗不能一直飘在线上不落地,线下是必然的延伸方向。
医联集团内部如今增加的一个解题方向是,原先受限于需要线下资源支持才能开展的科室,比如眼科、口腔科,在未来医生并入后,可以借助其线下诊所去开展。
“老医联”原本就在以互联网医院为核心从事疾病专科的建设,比如从肝病切入感染科。合并后,医联集团的互联网医院科室或将得到扩展。
不同于业内多家公司的“轻问诊”模式,医联提出了“疾病管理”,并将之视为“一项时间更长期、而且随着患者病程的进展不断作出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在这一概念下,该公司将在未来医生线下支点的支持下,建立更多病种的科室;同时,在学科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逐步探索并建立线上疾病管理规范。
互联网医疗仍是一个新概念频出的行业。医科出身的王仕锐,能否在互联网医疗圈子里打好严肃医疗这张牌,一方面真正连接好医生、医疗机构与患者,另一方面得到资本、监管的认可,走出一条成熟的盈利模式,任重道远。
下一篇:智慧医疗让看病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