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的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 通讯员 陈艳丰)近年来,我市医疗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尚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大楼、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分院等一批医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提升区域诊疗水平。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40年,也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40年。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难点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补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多项改革举措成为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鲜活蓝本。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市民就诊便利。 刘东华摄
均衡布局
医院基础建设升级 构建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70岁的黄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同安人。她说,40年前看病,要么去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医院,要么就得专门跑一趟到岛内的医院就诊。如今,厦门市第三医院和同安区中医医院成为首选。“岛外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现在看病很方便。”她说。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大对医疗卫生基本建设的财政支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门大学翔安医院等一批新的综合性医院投入使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市儿童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对疾病的治疗更加精准、细致。此外,“老医院”或扩建新的院区,或翻建了新的大楼,或搬了“新家”,就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目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大楼项目正在建设中,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分院等市重点在建项目皆落户岛外,正按计划推进。建成后,将进一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更加完善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资料图)。 刘东华摄
资源辐射
上海专家常驻厦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厦门
26岁的小邱因咯血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其气管隆突长有肿瘤,肿瘤位于气管和左右支气管的分叉口,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有人建议他去“北上广”大医院诊治。后来,小邱听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有上海专家常驻,于是赶到该院求诊。
常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的范虹教授,是治疗气管肿瘤方面的权威专家。范虹教授带领团队成功为小邱实施了手术。
近年来,我市通过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合作,打造区域高水平诊疗中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从行政架构、医疗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及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质化”管理,成为范本。“我们全方位平移上海总部人才、技术、管理及品牌,让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快速落地厦门,包括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步开展,让患者真正受益。”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说。
去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作为全国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率先揭牌。数据显示,就诊患者群体覆盖福建全省,其中40%的患者来自其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凸显。目前,厦门市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已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上下联动
分级诊疗落至实处 慢病患者家门口就能复诊取药
李先生长期蛋白尿还出现水肿,但他没当回事,直到近日发现体重三天内猛增5公斤、腹部鼓鼓的,这才到开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社区医生检查后,立即将他转诊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治疗。
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是分级诊疗的重要作用之一。我市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成效显著。其中慢病患者更是受益颇多,他们在离家不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完成复诊、取药等日常诊疗服务。
2020年,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慢病门诊占比超过75%,至今已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15种常见病、慢性病纳入慢病分级诊疗体系。
2012年以来,厦门市以常见病、慢性病为突破口,以家庭医生签约为重要抓手,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多形式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举措,夯实基层服务能力,让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厦门“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成为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探索中的五种经验和模式之一被推广。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奠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方便快捷
率先建立信息系统 完善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
在手机上完成预约挂号、费用结算等诊疗全流程,可以大大缩减排队等候的时间;开通互联网医院,使患者在线上即可完成复诊。看病更方便更快捷,是市民近几年来感觉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2007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随后,医疗卫生信息化稳步推进:全国首创“全预约、全自助、全天候”门诊就诊流程模式,搭建全市门诊统一预约平台;全国首创智能妇儿平台,建立从基层至助产机构衔接产检、预约床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厦门模式”,厦门市卫健委(原卫计委)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五级乙等(地市级)测评的区域卫生单位。
如今,我市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仍在逐步完善,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效能。
【数据】
40多年前,全市只有220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量3114张,卫生技术人员3200人,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市民就医不易。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以来,特别是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以来,岛内外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我市医疗卫生机构达2171个,床位数增加至19470张,卫生技术人员达385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