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官网-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主办方官网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县域医疗就诊率超过90%

时间:2022-1-27 9:05:0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近日,在宜宾市屏山县完成全麻下胸腔镜下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的张女士,术后3天便出院了。“真没想到在县里也能做这样的手术,不仅费用低,也不用跑远路了。”张女士的家人表示。  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关键。“多年来,我省通过强化基层建设、加快医联体发展、持续对口支援、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完善人才培训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使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下延伸,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更多的患者愿意在家门口看病。”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全省县级医院门急诊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数较 2015 年分别提高20.40%、16.44%,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绝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县域内得到有效诊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小宏99%乡村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  去年起,甘孜州巴塘县的血透患者再也不需要前往400多公里外的康定就医。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巴塘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成立,患者扎西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他每个月都要坐长途车到康定治疗,不仅路途远,吃住等费用也高。而现在,他骑一辆电瓶车,10多分钟就能到达医院。  留住群众脚步,得益于基层医疗能力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为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建设,我省在政策、财政、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使县、乡、村的医疗机构焕然一新。现在,全省包括脱贫县在内,每个县至少有1所二级以上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  硬件上了台阶,软件也提档升级。理塘县人民医院全膝关节置换术填补空白、南江县妇幼保健院开展首例单孔腹镜腔手术、甘孜县人民医院开展超声刀微创手术……仅5年多时间,就有上百项新技术在各个县级医疗机构落地开花。  过去,一些县级医疗机构只有内科、外科等大专科,没有更多的亚专业。为让群众能就近看好病,我省对政策进行调整,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重点加强县域内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主要包括发病率排名前十位、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增强县医院看大病、解难症能力。甘孜州色达县人民医院新建了普外科、病理科、CT室等,泸定县医院也有了ICU、妇产科、泌尿外科等。现在,我省几乎所有县级医院都有了具有自己特色、适应群众需求的亚专业科室。  县级医院开设的专科越来越多,乡镇卫生院也不例外。去年12月29日,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卫生院专科联盟口腔科正式揭牌,德阳市口腔医院专家将轮流来此坐诊。德阳市罗江区慧觉镇卫生院也开设了口腔科室联盟,方便群众就医。  有的卫生院还根据当地群众需要,引进设备、人才,设立起消化科、呼吸科、妇产科、眼科等。此外,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设立了中医科,群众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到针灸、按摩以及理疗。  “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天,与卫生院的同事一道到村民家中进行巡诊。”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副主任医师何学钰介绍。作为家庭医生队伍中的一员,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的医疗服务是他的任务之一。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组织“星级家庭医生”培训,开展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建设,全省共建立示范工作室251个,并重点推动建立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两病的家庭医生团队。779个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去年12月24日,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与甘孜州九龙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托管协议。今后,作为紧密性医联体,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将在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并承诺培育本土学科带头人5—10名,至少建立2个优势临床科室。  基层医疗能力得到提升,除政府加大投入、政策支持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以及对口支援等举措成为重要推进器。  1月12日,绵竹市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在一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床前,主治医生张贵良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连通视频,由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实时传输数据、视频讨论治疗方案……张贵良介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相当困难,有了川大华西医院专家指导,治疗更加精准,大大提高患者治愈率。作为医联体单位,川大华西医院通过“在线”与“在位”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协同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在线诊断、信息共享等多模式协作,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由城市大医院建立的医联体把医疗触角延伸到县,县域医共体则把卫生院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全覆盖网络。  两年半前,青神县由县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涵盖县内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等13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共体,构建起县、乡、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医共体内从药械采购到流程管理、从行政财务到绩效信息等,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过去,卫生院医生主要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老三样看病,现在有县医院的远程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作为保障,治病更有底气了。”县内黑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政说。县医院还派医生定期下沉到卫生院培训指导,提升了基层卫生院的诊疗技术。  同时,我省以大型医院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补位发展。去年5月28日,由省人民医院骨科牵头组建的骨科专科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机构包括全省21个市州的百余家医院。  目前,我省已建成医联体779个,其中城市医疗集团71个、县域医共体240个、专科联盟31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53个。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有效缓解了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100名每年招聘特岗全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  1月4日,在甘孜州炉霍县人民医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仪式。由普外科、妇产科、骨外科等7个不同专业医生组成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援炉霍医疗队与县医院签订了一对一教学和培训的“师带徒”协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省在政策上持续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加强基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造血”功能。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医疗卫生领域研修项目13期,培训医疗卫生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300余名。适当放宽基层卫生事业单位考核招聘范围。推行职业资格特殊政策,实施特设岗位管理,鼓励各地区和部门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去年,巴中市恩阳区玉山中心卫生院医生张瑞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学习超声技术,“非常感谢老师们,学到的很多东西回去后就可以用上了。”张瑞说。仅去年,玉山中心卫生院就派出3人到不同医院学习。色达县翁达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杨龙、刘波、罗阳是成都温江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医师刘婷收下的“徒弟”,已能独立开展早中孕期一般产前超声检查、胎儿脐血流监测、胸腔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等项目。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每年将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300人,开展医学专业成人本科学历教育1200人,招聘100名特岗全科医生补充到乡镇卫生院,向脱贫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统筹选派1000名专家人才,遴选200名退休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基层医务人员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成都平原经济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区域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回顾2021年四川卫生健康亮点点击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描绘蓝图。《规划》提出至2025年,四川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2‰以下,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5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小于27%等。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  2021年1月,四川省召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全省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发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有了新面貌。川渝电子健康卡互联互通  2021年7月,川渝两地电子健康卡“一码通用”正式开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多个突破:成渝两地多家医疗机构首次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两地医疗服务进一步实现一体化。“育儿假”新政推出  2021年9月,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决定明确,“子女三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十天的育儿假,育儿假视为出勤。”“5G+医疗”进一步融合发展  2021年8月,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公布了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四川55个项目上榜。近年来,四川5G+医疗领域发展迅速,5G+AI诊断、5G+AR诊断、“5G+医疗机器人+VR”探视系统、5G急救诊疗等应用屡见不鲜。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科技基础设施启用  2021年7月18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临床研究核心基地——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正式启用,这是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科技基础设施,将显著提升中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把生物治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30%至50%。首批川产道地药材国际标准项目获ISO立项  2021年10月,四川省首批川产道地药材姜黄和川芎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打开四川省中医药标准走向国际化的大门。省卫健委推出六项重点民生实事  2021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重点开展六项行动:互联网医院方便基层群众便捷享受医疗服务,全力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卫生健康行政审批“减证便民”行动,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日间照顾难题,开展“不合理检查”专项整治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紧抓新冠病毒疫情防控。


观众预登记 展位预订